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”,春節來臨,喜氣洋洋,許久不見的家人們坐在一起,訴說著一年的思念。餐桌上免不了的多了花生、瓜子、核桃。而這些給我們的孩子們帶來一些安全隱患。
2月7日,呼吸內一科迎來了一位氣喘半月的小病人,當地醫院考慮為支氣管哮喘,予氣管三維CT檢查中發現右肺下葉支氣管內斑片狀稍高密度影,懷疑異物,建議徐州市兒童醫院進一步確診,呼吸內一科副主任醫師刁敏立即安排住院。
當天下午,龔亮副主任醫師、吳月娥副主任醫師在麻醉科的醫護人員配合下,行電子支氣管鏡檢查發現約4*6*2mm的核桃仁,即予異物取出術。手術過程順利,患兒術中及術后無不良反應。家長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。
龔亮副主任醫師指出:氣管、支氣管異物是指異物進入、停留或嵌頓于氣管或支氣管內的狀態。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兒童。對于兒童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兒童對異物的危害性缺乏認識,喜歡口含異物(或食物),所以在兒童奔跑、玩耍、說話時很容易造成誤吸。
典型癥狀
支氣管異物所產生的癥狀可分為4期
異物吸入期
異物吸入氣管后,患者常產生劇烈嗆咳、憋氣。如異物嵌頓于聲門,則可出現聲嘶及呼吸困難,嚴重時將發生窒息。
安靜期
異物停留在氣管、支氣管某部位,此時異物刺激性減小,患者癥狀可消失或僅有輕微咳嗽。
刺激或炎癥期
由于異物對氣道的局部刺激和繼發性炎癥,加重了氣管、支氣管堵塞,可出現咳嗽加重、肺不張、肺氣腫表現,部分還會出現發熱癥狀。
并發癥期
隨著炎癥的發展,可出現肺部多種并發癥,如: 肺炎、肺膿腫、膿胸等。此時病情的長短和輕重程度因異物大小、性質、患者的體質及治療情況而異。
對于氣管、支氣管異物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,異物取出為主。呼吸內一科對于電子支氣管鏡異物取出術有著豐富的操作經驗。電子支氣管鏡相比硬質支氣管鏡,電子支氣管鏡鏡子比較軟,更加靈活、視野比較大,能到達更細的未端細支氣管,對患兒損傷較小。
本例患兒在異物吸入時并未有劇烈嗆咳、憋氣表現,極易漏診,既往我科接診較多的喘息患兒中,不乏有異物吸入時間長未能及時發現造成誤診、漏診,所以對于反復喘息患兒要高度重視支氣管異物的存在。
龔亮副主任醫師也提醒廣大家長,氣管支氣管異物發病突然,可導致患兒窒息,呼吸困難,甚至引起死亡。所以,為避免氣管支氣管異物發生,關鍵在于預防,應避免給5歲以下的小兒吃花生、核桃、豆類及果凍等容易誤吸的食物;進食時不要跑跳、嬉笑、哭鬧,以免誤將異物吸入;改正口中含食物的不良習慣,如發現小兒口里含物時,應及時勸阻,不要用手指強行挖取,以免引起哭鬧而吸入氣道。家長平時要注意孩子的護理,避免食物等其它物品誤吸,一旦發生,應及時就醫,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
專家介紹:
龔亮,副主任醫師,醫學碩士,江蘇省兒童哮喘協作組委員,徐州市細菌感染與耐藥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,徐州市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委員,江蘇省第十批援疆醫療隊成員。2007年畢業于南京醫科大學臨床系,一直從事兒科呼吸系統疾病、呼吸介入診療工作,曾在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修支氣管鏡技術。
坐診時間:周二、周五全天
吳月娥,兒科學碩士,副主任醫師,徐州市醫學會呼吸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,2004年畢業于南京醫科大學兒科系,2014年畢業于徐州醫科大學研究生班,2015年于上海復旦兒科醫院進修,先后參加過江浙滬兒科學年會、兒科危重癥規范化診治及新進展學習班、兒科高級生命支持培訓班、中國長江醫學論壇暨江蘇省呼吸病學學術會議等,一直從事兒科臨床、教學、科研工作 ,擅長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,特別是兒科難治性肺炎、支氣管哮喘等、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診治,擅長呼吸道內鏡診療工作,先后在國家級統計源期刊發表論文多篇,并多次參與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。
坐診時間:周一、周三全天